埙是一种泥质乐器,在曾侯乙墓中未见土音埙乐,八音至今不全

今天小编要带大家探寻一下埙乐器的渊源,话不多说,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内容吧!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有钟、磬、鼓、瑟、琴、笙、箫(排箫)、篪,9种共有125件之多。按《周礼·春官宗伯》“大师……皆播之以八音: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匏、竹”。这八种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八类乐器,曾侯乙墓发掘报告中,基本上定为6音,即6种乐器,其中缺木、土两种乐器。木(柷敔),即鹿鼓;土,即埙。曾候乙是否存在这两类乐器呢我们根收世之中的木极)音的有关记载,再结合考古发掘乐器鹿鼓的考证,认为曾侯乙墓中室出土一件背部有榫眼的鹿就是鹿鼓,与楚墓所出鹿臀部榫眼斜插木鼓为木音之乐相同。

自动草稿

前有专论,故而略之。唯土音之乐埙仍无定论。埙是一种泥质乐器,在曾侯乙墓清理中未见土音埙乐,至今缺土这种乐器而造成“八音”不全的局面。文献记载土即八音之一。埙这类乐器形状像雁卵,以泥质烧制而成。这种埙像大雁卵,呈椭圆形,一般而言有5个音孔。在湖北麻城栗山岗新石器时代(相当于龙山文化)遗址就有陶埙出土,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出有陶埙,应是吹奏乐器中埙乐的始祖。到了商代,陶埙的形制趋于规范化、标准化,其音乐性能有了较大进步,音孔有2个、3个、5个不等。

自动草稿

河南辉县琉璃阁陶埙(3件),年代为商代中期;妇好墓陶埙时代为商代殷墟二期;河南安阳刘家庄北121号陶埙,时代为商代殷墟二期。埙的构造一般而言有如下特点:其一,埙顶端有1欥孔,腹部有5个音孔(前面3孔,后面2孔),底部平,上部呈卵形;其二,埙一般与乐器石磬、编铙伴出并能通过口风的配合,可以吹奏各种音阶的乐曲;其三,埙工艺水平较高,多为泥质灰陶。由此可知,中原地区土音埙乐产生的时代也较为久远。曾侯乙墓虽无埙出现,但篪已在该墓中出土。既然两种乐器在文献记载中其奏共存,那么,埙应与曾侯乙墓的篪同时存在,才能解释周代八音之说。

自动草稿

可以想见,曾侯乙乃知音尚乐大家,健全八音十二律应是他毕生的追求,土音埙乐在中原墓中多有出土,南方遵从周礼的曾国不可能无“土音”之理。石磬清脆悦耳,埙声深沉凄婉,尽现石、土之声且有刚柔和谐的乐音之美。曾侯乙的乐队应有吹埙者,并且埙、磬二乐形成的时代相近,随葬时也应置之中室编磬附近。从复制的编钟、编磬、瑟、琴鼓、箫和埙演奏效果看,埙这种乐器是“八音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之一。我们认为,因土乐埙大致在曾侯乙墓中室与北室相接近处的磬架旁,正好是“盗洞”的位置。埙体积小,器壁薄,一旦被石头和泥土压碎,再经墓内积水浸泡2400年,泥质陶片变成泥土是可信无疑的。

自动草稿

一件完整的埙通高约在4厘米—6厘米,破碎陶片小若鳞片,经过泥土与积水浸泡和搅动,已无窥斑见豹的机会。曾侯乙为了遵循周礼,崇尚乐制,厚铸巨钟精制石磬,细作鼓弦,巧工笙,形成八音之全,缺土之音乃非礼乐之制,况且如此精妙的一钟双音十二律都能存在,而缺少陶埙这类乐器之雅乐更令人质疑。古人在大型祭祀活动的隆重场面,都要演奏八音之乐。从周代“八音”土音乐器之属埙、缶等也有出土,缶可以代表埙,即代替“土”音。乐与礼相依相存,在这种乐舞场面中,所用的八音之乐尚未缺少吹奏之乐。在曾侯乙墓体现的整个音乐体系中,一钟双音十二律和乐音齐全的八音乐器应该俱有。

自动草稿

曾侯乙墓所出乐器中,我们已进行了考证,认为曾侯乙乐队中应有“八音俱全的乐器,其木音为鹿鼓,土音应为陶(泥)埙,塌陷导致木椁、造成泥砂俱下,陶质埙会破碎毁损不见踪迹,当在偶然和必然的情理之中,故此,曾国“七音”应与周制“八音”无异,曾国应称为“八音”俱全的周制乐音。否则,缺音少乐,就很难把姬姓曾(随)国的曾钟曾律完美展现在世人眼前。

自动草稿

周制“八音”的产生与形成,有着渊远而又悠久的历史。先民们以大自然鸟叫或风鸣制音作律,形成早期的乐音、乐律,并制作出《载民》、《玄鸟》、《遂草木》《奋五谷》、《敬天常》、《达帝功》、《依地德》《总禽兽之极》“八阕”(《吕氏春秋·古乐篇》)像埙这样的陶质乐器,从新石器时代的埙就有2个音孔的,商代有3个至5个音孔。早期埙吹单音到小三度,发展可吹奏五声音阶、七音音阶,可发八个连续半音。随着考古发现,众多埙为研究古代音阶发展进程和历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。

自动草稿

《周礼》多载¨八音”,如金:钟、镛、钲、铙、铎等;石:磬、鸣球、薷等;土之属埙(或作壎)、缶等;革:鼓、建鼓、鼗、鼙、拊等;丝:琴、五弦琴、瑟、筑等;木:柷、控、敔等;匏:簧、笙、巢(大笙)、竽笙;竹:箫(排箫)、篪、遂(笛)、管等。其实,周之“八音”在这个时期已很成熟了。八音有八方之音的说法,八风有八方之风说,并有“南音”、“西音”、“秦音”之地方音乐特色。楚为“南音”,秦为“西音”,尽现“八音”之说音乐文化的演变。

自动草稿

古人制音作乐定律的宗旨,用音律谐和及其乐舞次序,敬天祀神、治国教化百民的政治与方针。在重大祭祀和蜡舞活动时,“以清脆悦耳之声、铿锵有力之声、庄严肃穆之声、宛转悠扬之声,适应热闹、纷乱、静穆、喜庆等不同的场合,最终满足古代人们对音乐的种种特殊要求”。曾侯乙编钟(包括梁架、附件上铭文)铭文用3755字记载铭记、标音、乐律等方面关系,不仅有曾国自己的乐律,还有楚、齐、周、晋、申诸国(地)名和乐律关系。在曾侯乙墓就有8种共125件乐器出土,可视作礼乐之制、礼仪之邦的曾(随)国,一举成为“汉东之国随为大”的创举,这也是曾国尚乐崇礼与“八音”并存的充分体现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