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埙在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,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。陶埙在八音中是属土音,最早文献记载始于《诗经》“如埙如篪”,还有“伯氏吹埙”,“仲氏吹篪”的诗句。在周代奴隶制社会已相当流行,秦汉以后用于历代宫廷雅乐。

自动草稿

历史的不断发展,总是会衍生出很多宝贵的文化,不论是朗朗上口的传统民歌还是跃然纸上的诗词歌赋,亦或是用来指导生产劳作的农耕物品,我们会看到很多先人智慧的产物,他们延续至今,并且历久弥新。

自动草稿

陶埙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,最初多是用泥土烧制而成。据考古学家考证,埙产生于史前时代,距今上限7000年。提及国家的历史,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五千年的历史来形容,但是,在那些不可考证的年代里,其实也有过人类的足迹,他们不断进化,最终成为有思想、有情感的个体。

自动草稿

埙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久远,虽说它没有贾湖骨笛那么久远,但也不遑多让。我们在学习人类的形成发展史的时候,会提及到劳动的重要性,埙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,我们知道埙上面有孔,在有风的时候可能会听到一些类似于哨音的声音。史前时代的人们尚处在一种漂泊不定的状态之中,他们大多以捕猎为生,如何使得猎物走入他们设置好的圈套之中,这就成为了一个最需要解决的事情。

自动草稿

我们常说,实践出真知,实践所带来的成效远比纸上谈兵的威力要强大的多,所以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。早期的埙就是在劳动人民的实践中产生的。在中国古代宫廷中,埙分为颂埙和雅埙。所谓雅埙,指体积大,在雅乐中应用;所谓颂埙,指体积小,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用。

自动草稿

《尔雅》注:“埙,烧土为之,大如鹅子,锐上平底,形如秤锤,六孔,小者如鸡子。”

埙体的外观式样历史流传下来的也很多,比如说唐三彩陶埙、红陶刻花埙、怪兽埙、人面埙、绘龙埙等等。最原始的埙没有音孔只有吹孔,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奏的需求,埙的音孔渐渐增多了。按音孔来分,从无音孔到有音孔,从一孔到二孔、三孔、五孔,古代已经有六孔埙,清代宫廷云龙埙即是六孔埙。现代普遍流行十孔埙。

自动草稿

关于埙的吹奏,主要是注意吹埙的演奏姿势、持埙的方式、吹埙的口型(风门、口风、口劲)和角度,还有呼吸的方法。埙的音色也很独特,给人一种幽深,凄凉之感。埙以它那特有的神韵,独占八音之土,曾在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,也是宫廷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,用于合奏或独奏。

自动草稿

然而,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,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会经过这样那样的磨难,在那种只能凭借口口相传的年代,甚至是想要听一曲正宗的埙乐可能都需要跋山涉水,远道而来,而埙的历史达7000年之久,可想而知它的发展较之其他乐器来说也是经历的不小的磨难。到了清朝末年,对于埙乐的记忆便已经所剩无几,到了二十世纪三、四十年代,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。

自动草稿

埙曾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,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但是却在后来的发展中差点失传,这也就告诉我们应该要重视这些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,避免出现优秀文化遗失的悲剧。

发表评论